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
 
绿色环保网北京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析——以东岳泰山姊妹山徂徕山生态产品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之后,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再次作出重要部署。


      这是进一步从制度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打通“两山”双向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多次强调“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支持生态优势地区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制度创新,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关键,对推动徂徕山、汶水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产品价值,又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EP”)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以一年为核算时间单元),生态系统为人类产生的最终惠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三个方面。通俗的说,GEP就是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年内给城乡与居民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价值是多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生态产业市场经营开发、生态资本收益等手段或模式体现出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生态环境是徂徕山、汶水区域最宝贵的财富。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徂徕山,又称龙徕山,位于泰山东南,属泰山支脉,与泰山隔牟汶河河谷与柴汶河河谷平原遥相对峙,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东岳泰山并称姊妹山。徂徕山峰峦叠嶂,峭壁凌云,山西、山北两面有大汶河,南有小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林木茂密,有山峰99座,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既有幽深婉转的峡谷、潭瀑相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水库、生长茂密的山林(森林覆盖率80.2%,植被覆盖率92.4%),又有直插云天的孤峰、紫霞盈门的山洞和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奇石;既有多达797种的植物,又有近800种的昆虫动物;既有北方粗犷雄浑的壮观,又有江南幽雅妩媚的秀丽(山水相映的独特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徂徕夕照、徂徕松涛、汶河玉带、徂徕秋色、徂徕雪景等著名景观。


      人文风物是徂徕山、汶水区域最值得开掘的“价值富矿”。徂徕山自古以“雄、奇、灵、险”而名扬四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诗经·鲁颂》歌颂“徂徕之松”,千百年来,各路高人云集于此,现存著名遗迹30多处。梁父山是古代帝王禅地之所,佛教“大般若经”“波罗蜜经”刻石世所罕见,“六逸堂”记录了诗仙李白与文人孔巢父、韩准、斐政、陶沔、张叔明等“竹溪六逸”饮酒唱和的故事,“希夷睡处”留下了陈抟老祖的身影,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宋理学先驱石介(故里徂徕桥沟村,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用《中国论》这样的名字来命名的文章“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 ‘中国’ ,居天地之偏者曰 ‘四夷’ ”上古时期,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其在《论根本策》曰:“民者,国之根本也。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也是对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高度理论概括,更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新型人文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擘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徂徕山、汶水区域要深入领悟“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以人文经济为统领,发掘“价值富矿”,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路径。


      徂徕山、汶水区域自然人文禀赋得天独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有特色、有质量、有潜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足见其生态环境之优良,人文经济之厚实,生态产业之突出,有必要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升为推动泰山、黄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坚持不懈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金融资本”、“富民资金”的转化,致力于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服务并统一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


      基于此,需要科学精准地核算出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并摸清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家底,为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转化通道提供依据,助力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实现。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树立“保护得好同样能发展得好,保护得好是为了发展得更好,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价值取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确权、核算、评估、交易等政策体系,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资本和资金转化环节,构建统一、完善的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


      一、建立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应用数字化平台


      建立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评估技术体系、核算与应用机制,是落实“两山”理念,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


      GEP是核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与经济发展贡献的指标,是衡量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重要方法。生态产品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愉悦、文化与经济的综合产物。生态产品价值主要包括生态资本价值、产品使用价值、政绩激励价值、带动就业(社会)价值等。2021年3月份联合国统计署发布最新的环境经济国际核算系统(SEEA-EA),也把GEP作为环境统计的一种方法,并将GEP列为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指标。


      GEP核算与应用,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发改委组织北京等13个省(区、市)开展生态产品总值试算,推动核算结果进考核、进监测、进评估、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补偿、进赔偿、进交易。例如丽水市探索基于GEP核算的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企业购买生态产品和信用贷款发放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浙江安吉在全国率先成立“两山合作社”,打通全县各部门数据信息,叠加整合289个数据图层,形成了一张以GEP核算为支撑的生态资源管理应用图,以科学的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实现生态资源连片整合、系统打包,让其更具规模效应、开发价值。随着各地不断探索、丰富实践应用,GEP作为生态效益的评估指标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和考核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徂徕山、汶水区域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与应用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GEP核算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实践模式,让人民共享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率先形成山东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示范。


      二、建立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生态资源资产化应用


      构建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与应用体系,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变化,动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关系,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的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通过“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社会、人文、生活、美学等价值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反映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价格、权属等信息,编制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清单,绘制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地图”。


      徂徕山、汶水区域“一张生态图谱”是生态产品价值底层核心数据,能够为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聚焦园地、林地、湿地以及可供集中经营的村落、闲置宅基地、农房等生态资源,开展资源归集、确权评估、收储交易、运营反哺、利益分配等全周期闭环式运营管理,并将相关内容纳入数字化平台建设,形成生态资源资产大数据库,实现各核算地域GEP地块级精细化动态核算与生态资源资产化应用,打造“民本徂徕”(晨钟咚韵原创)区域公用品牌,并为“徂徕山、汶水生态功能涵养示范项目”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塑造优质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体现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象征。面向未来,徂徕山、汶水区域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条件,培育生态品牌,促进生态产品溢价增值。通过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民本徂徕”(晨钟咚韵原创)区域公用生态品牌,延展产业链、价值链,以优质的品牌优势收获生态溢价,并不断提高经营性生态产品溢价率。


      三、构建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绿色投融资模式创新


      构建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与应用体系,实现投融资模式创新。由驻地政府明确市场化投资运营主体,成立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行使产权收储和资源提升、资源测量和动态管理、资源价值评估、资源项目增信、资源打包和市场交易、全过程风险控制等市场功能。


      建立运营机制,加快构建生态资源的“调查—评估—管控—流转—储备—策划—提升—开发—监管”的全过程工作机制。逐步引入金融机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运营团队、咨询机构,参与运营平台的经营管理,实现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化提升。


      建立以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融资为主,商业银行融资为配套的业务合作模式。同时根据项目建设、产业推进情况,结合生态产品供给、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三大功能,探索引入绿色金融、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渠道,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模式。生态环境部对EOD模式的定义为:EOD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产业链延伸、组合开发、联合经营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统筹推进、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实施、可持续运营,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项目实践


      四、搭建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多功能化应用场景


      建设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与应用数字化平台,满足生态资源数字可视化展示宣传、精细化管理治理、科学化服务决策、精准化价值核算评估、市场化交易转化等功能。


      践行“两山”理念,牢牢扭住“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这个战略基点,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开辟“两山”转化通道,全力打造徂徕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搭建徂徕山、汶水区域生态产品价值(GEP)多功能化应用场景: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森林生态品牌,全方位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体系,构建森林生态产品金融服务体系。“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森林功能食品、生态碳汇,培育绿色生态产品供应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平台或直播平台,加强生产、加工、物流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食品产业、森林中医药产业,推动森林食品药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森林食品药品多元化、高水平供给。


      二是探索绿色优质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建立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产品生态溢价快速增长。重点培育有品质、有品牌、有业态、有规模、有影响、有人气的乡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生态产品先行区。


      三是积极实践湿地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推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湿地生态旅游、湿地民宿康养、湿地自然教育和城乡“小微湿地+”人居绿色环境等建设,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系列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的宝贵模式。


      四是加快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转化交易。全面梳理徂徕山区域生态共富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美丽塘坝、美丽河湖建设等生态治理项目,全量编制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推进水土保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


      五是创新运用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为生态产品经营与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对生态产品总值(G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项目核算成果进行多维度分析,并系统展示绿色金融、生态保护补偿、占补平衡、绿色发展等核算应用成果,逐步形成体系化应用场景“信用+多种经营权贷”“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生态区块链贷”“GEP贷”等。


      六是拓宽数智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丰富生态领域数字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数字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不断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数字底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七是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娱乐+商业”新质商业模式转化为生态产品供给优势。深度挖掘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生态价值,在生态保护优先前提下,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通过旅游观光、生态研学、文化创意、运动康养、医疗保健、健康膳食等多种文化产业业态,将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与旅游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医养、体育、低空飞行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让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底色,让生态“颜值”变“产值”,以“绿色生态+”思路做精特色产业,推动“绿水青山”保值增值、生金创富、普惠民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

qrcode_for_gh_38082bada65e_258.jpg

扫码关注我们

常年法律顾问:
有关新闻稿件及版权事宜请联系18601070618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18号
监督电话:18601070618
总编邮箱:18601070618@163.com
版权所有 绿色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