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绿色环保网北京讯:从田间到碳市场:农业碳票如何助力碳汇实现增收

时间:2025-05-09 14:54   来源:林环双碳   作者:   访问次数:575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碳减排和碳汇增加的潜力日益受到关注。农业碳票交易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本文将深入剖析农业碳票交易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农业碳票交易机制概述


1

机制内涵:从概念到价值的转化

农业碳票的本质是农业碳汇的“身份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碳汇量化工具:依托第三方机构监测与标准计量方法学,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量或温室气体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信用”,如每亩农田年度固碳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₂e)为单位计量。

经济激励载体:碳票可通过碳市场出售给有减排需求的企业(如能源、制造业),农民或农业企业由此获得直接经济收益,形成“绿色生产-碳汇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

减排责任分担路径:企业可通过购买农业碳票抵消自身碳排放,降低履约成本,同时推动农业领域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2

类型解析:减排与增汇双轨路径

减排型碳票: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通过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稻田控湿等技术减少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排放,或通过秸秆还田替代焚烧降低碳排放。

增汇型碳票:通过农业固碳措施增加的碳吸收量,如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种植多年生作物(如牧草、果树)等,增强土壤、植被的碳封存能力。

3

核心特征:制度设计的三大支柱

可量化性:需遵循国家或地方标准(如《农业农村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学》),确保数据透明、可追溯。

可交易性:依托全国或区域性碳市场(如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地方“两山银行”平台),实现碳票的流通与定价。

额外性:需证明项目减排量超出“基准情景”(即未实施减排措施时的排放水平),避免“重复计算”或“虚假减排”。

4

政策驱动:顶层设计到落地保障

为了推动农业碳票交易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明确农业碳汇的定义、计量方法、交易规则以及监管要求。

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补贴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财政优惠政策,降低参与试点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增强他们参与农业碳票交易的积极性。



交易机制流程


1

交易主体

供给方: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需求方:控排企业、自愿减排企业、金融机构等

中介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核证机构

2

交易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509145727.png

3

交易流程

项目开发:

• 确定基准线:根据项目所在地区、行业特点,确定项目实施前的碳排放水平,作为计算减排量的基准。

• 设计减排方案:制定具体的减排措施和技术路线,明确项目实施后的预期减排效果。

监测报告:

• 持续记录减排数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减排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编制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数据,编制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减排量计算、项目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内容。

第三方核证:

• 由指定机构进行审定核查:第三方核证机构对监测报告进行独立、客观的审定核查,验证减排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出具核证报告。

主管部门备案:

• 签发碳票凭证:主管部门对核证报告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签发碳票凭证,作为碳减排量的法律证明。

市场交易:

• 通过平台完成买卖:交易双方在碳交易平台上发布交易信息,进行询价、报价、议价等交易活动,最终达成交易并完成资金和碳减排量的转移。



典型案例分析


常州市农业碳票交易

1

项目背景

常州市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探索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4年5月,市水利局与河海大学联合申报农业科技项目,在金坛区黄金大农场水稻灌区开展稻田灌溉碳汇研究。

2

交易过程

项目实施:采用“水利—农业—生态”三位一体模式,通过稻田水分控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

碳票签发:第三方机构核查显示,项目累计碳汇量达655.03吨。

交易平台:依托“溧阳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该平台由平陵集团建设,整合水文气象、水质环境等大数据体系。

交易成交:2025年4月3日,上海瞰碳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吨25元的价格竞得首张农业碳票,总成交额16375.75元。

3

项目成效

生态效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土壤固碳能力提升。

市场机制创新:实现“水—田—碳”协同治理,推动水资源管理与碳中和目标融合。

后续规划:持续深化试点,扩大覆盖范围,打造全国领先的稻田碳汇交易平台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农业碳票交易

1

项目背景

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依托高山茶园生态资源,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发放全国首批农业碳票,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结合。

2

交易过程

项目实施:以1.5万亩高山茶园为载体,通过科学种植管理提升碳汇能力。

碳票签发: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两村茶园2020-2021年碳汇量为3357吨。

交易平台: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提供开发、测算、交易、登记一站式服务。

交易成交:2022年5月,厦门银鹭食品集团购买首批碳汇,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

3

项目成效

经济效益:为村集体增加绿色收入,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社会效益:提升生态旅游价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创新模式:首创“农业碳汇+数字人民币+乡村振兴”机制,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南京市高淳区农业碳票交易

1

项目背景

高淳区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探索农业减排固碳技术。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推动稻田甲烷减排。

2

交易过程

项目实施: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500亩有机水稻田实施生物质炭固碳减排项目。

碳票签发:项目核算显示,2022-2023年稻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少51%,产生碳汇130.67吨。

交易平台: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备案认证,高淳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发碳票。

交易成交:2024年3月8日,红宝丽集团以每吨75元的价格竞得碳票,总成交额9800.25元。

3

项目成效

生态效益:稻田病虫害发生率下降15%,土壤固碳量增加89%。

经济效益:水稻增产10%,合作社销售额增长100万元,社员增收1700多元。

政策突破:制定《高淳区碳普惠管理实施意见》,构建价值转换机制,形成消纳闭环。

综合对比分析


微信图片_20250509145732.png

共同点


• 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农业碳汇交易机制。

• 通过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确保碳汇量准确。

• 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

差异点

• 技术路径:常州市侧重稻田水分控制,厦门市依托高山茶园,南京市采用生物质炭技术。

• 交易模式:厦门市首创“农业碳汇+数字人民币+乡村振兴”机制,南京市构建碳普惠管理实施意见。

• 政策创新:常州市推动“水—田—碳”协同治理,南京市制定碳普惠管理实施意见,形成消纳闭环。



挑战与对策


1

主要挑战

01.方法学局限:农业碳汇计量体系尚不完善

问题:农业碳汇涉及土壤固碳、作物生长、养殖减排等多环节,现有计量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准确性不足,难以支撑规模化交易。

影响:碳汇量核算误差大,影响交易定价与市场公信力,制约农业碳汇项目开发。

02.交易成本高:小农户参与门槛较高

问题:碳汇项目开发需第三方认证、监测、数据管理等费用,单户成本高昂,小农户难以承担。

影响:市场参与主体单一,规模化效应不足,交易活跃度低。

03.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规模和频次有限

问题: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数量少、功能单一,企业购买需求与农户供给不匹配,市场流动性差。

影响:碳汇产品滞销,价格波动大,影响农户收益稳定性。

04.风险管控难:自然因素影响碳汇稳定性

问题:极端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可能导致碳汇量波动,增加交易风险。

影响:交易双方对碳汇稳定性存疑,降低市场参与意愿。

2

应对策略

01.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农业碳汇国家标准

措施:

• 联合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制定统一的农业碳汇计量方法学,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 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农业碳汇的全球认可度。

目标:建立科学、透明、可操作的碳汇核算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02.创新参与机制:推广“合作社+农户”的组团模式

措施:

• 鼓励农户成立或加入合作社,统一申报碳汇项目,共享监测、认证等服务。

• 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支持合作社开展碳汇开发。

目标:降低个体参与成本,扩大市场覆盖面,提升规模化效应。

03.培育市场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

措施:

•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推出碳汇贷款、碳汇保险、碳汇期货等金融工具,分散交易风险。

• 建立碳汇交易基金,为农业碳汇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目标:丰富市场参与主体,增强市场流动性,稳定碳汇价格。

04.强化科技支撑:应用遥感、区块链等监测技术

措施:

• 利用遥感技术实现碳汇量动态监测,提高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

• 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碳汇数据上链,确保交易全流程可追溯、不可篡改。

目标:降低监测成本,提升交易透明度,增强市场信任。


结 语

农业碳票交易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农业碳票交易机制的深入剖析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碳票交易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企业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业碳票交易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推动农业碳票交易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宣传培训,为农业碳票交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qrcode_for_gh_38082bada65e_258.jpg

扫码关注我们


绿色环保网
常年法律顾问:
有关新闻稿件及版权事宜请联系18601070618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18号
监督电话:18601070618
总编邮箱:18601070618@163.com
版权所有 绿色环保网